之前说了要在博客多发点内容,自然有时间就开搞啦。关于内容题材,我想了想,没必要每次都一定要捣鼓出什么具有“分享”或者“教育”意义的内容,随便聊些生活或者想法还是不错的。

活在游戏中的智慧生物

前段时间跟阿仙去他家附近的影院看了最近新出的电影《失控玩家》。最开始我没看之前稍微了解了一点,以为就是打打杀杀的视觉爽片,但是去了看了之后才发现这和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想法很像,这让我很激动,那就是在游戏中创造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

电影的大概剧情就是一个游戏中的npc具有了自我意识,甚至还学习出了游戏预设程序之外的能力,最后拯救了游戏世界中的其他npc,免于被消失的命运。

而我之前一直有一个想法,有这样一套游戏,给游戏世界设定一套基本的物理规则,让游戏中的人物在其中自己生存发展繁衍,创造建筑、物品、文化、文明,会害怕死亡等等。而我预设,这样一套机制放在创造类型的游戏《Minecraft》中感觉会非常合适。

因为《我的世界》每一种方块,类似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元素”,通过组合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可能性,甚至一些复杂电路也能完成,这就给“创造”提供了条件。

而物理规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以有所体现,比如根据人类目前的数学理解,地球重力大小约为9.8N/kg,光速约为299792.458km/s等等,而这些在游戏中都可以通过参数来实现。

另外怕死、繁衍、饥饿、觅食之类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体现为生物的先天行为,即基因,而在游戏中则可以设置为程序的预设参数。

以上这些内容现在在许多游戏中都已经实现了,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学习以及自我意识。

现在的机器学习感觉跟“统计学”的关系比较大,而且很多学习都需要编写代码者预设一个方向,即一个单一的功能,比如“分辨猫和狗”,然后给程序一大堆猫和狗的照片来学习,监督或者不监督,然后得到一个模型,之后根据这样一个线性的模型来判断输入的事物。而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当然,机器学习也不简单),有时候我们甚至还要学习“如何去学习”这样的方法论的东西。

当然,我也不确定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底层的机制是否和机器学习的“统计学”有所关联,因为人脑中也有神经元这种东西,生物电作为其中传输的信号,这些和机器学习的神经元以及0和1感觉很像。所以这可能就需要脑科学的专家们来突破了。

而机器的自我意识目前感觉没有太多的声音(就我了解),网上看过一些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都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想法,不过也不能完全确定,感觉这些东西应该从研究人脑或者其他动物的脑子来开始会有更多的收获,所以很多学科都是相辅相成的。 该如何定义或者辨别自我意识也具有重要性。

对于这样一个想法我还是抱有很大的期待的,之前看过的《黑客帝国》三部曲,也是让我对于这样一个“向内的世界”充满各种展望的。期待人类对于脑科学的研究及大突破。

评论

  • 最新随笔

  • (°ー°〃) (°ー°〃) 看你睡得那么香就不赶你了,整个抬走,换把椅子ㄟ(▔ ,▔)ㄏ
  • 还有这个移动端之前的随笔显示效果图片做对比,现在这样就更方便阅读一些
  • 找了点时间,重新调整了一下随笔的页面,这样看就顺眼多了,附上一张以前的随笔页图片。
  • 对于自己暂时没有能力改变的事情,屏蔽相关信息是保持平常心的方法之一,毕竟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投入眼前的事情反倒能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收获一些自己的东西。专注脚下,偶尔抬头。
  • 这个随笔的页面找时间得改一改,阅读体验不太好......
  • 对于一些娱乐片段或者碎片化阅读的记忆,别穷思竭虑般地唤起回忆,想变得清晰,不能马上想起就放弃。毕竟在信息时代每天接受的信息量级巨大,若想大脑都填满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也是天方夜谭,而且在无法想起时也不建议有苦恼的情绪(如:我是不是有健忘症?是不是越来越严重了?之类的),因为频繁给自己这类心理暗示真的很有可能会往相关趋势发展。另外对于一些系统性学习的知识也建议保持类似的态度,因为除了一些频繁使用的知识,人脑真的记忆不过来那么多东西,在想不起时依靠记忆中相关的知识索引在世界中找到对应的内容即可。
  • 发现一个有趣现象,看了看发的文章,我用“我们”比用“我”更频繁,这是为啥。(随便一提,这是2022年第一条随笔,(笑哭))
  • 对我来说,写东西很好的一点是,自己写的东西,后面基本都会再看,一遍或者很多遍。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发现自己之前的漏洞,并看看现在有什么变化。